大氏

历史来源

词典释义
  (1):姓氏
  大[大,读音作dā(ㄉㄚ),亦可读古音为dū(ㄉㄨ),但不可读作dà(ㄉㄚˋ)]
  (2) :指世家大族。《汉书·陈咸传》:“所居以杀伐立威,豪猾吏及大姓犯法,辄论输府。”《新唐书·冯盎传》:“子 寳 ,聘 越 大姓 洗氏 女为妻,遂为首领。” 宋 叶适 《终论五》:“欲结合北方大姓、 契丹 遗种,相率响应以谋大功。”
  (3) :人多的姓,如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4) :在某范围内人数最多、势力最大的家族。

大姓的成因
  姓氏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姓氏也在不断地分化、发展、演变。我国目前所说的大姓,一般认为有两种含义。其中之一是社会地位高,历史影响大;另一是家丁兴旺,人口数量多,其中前者所指主要是历史上的情况。如果符合了这两个标准,就可以算作大姓。中科院中国姓名研究中心主任王大良教授对大姓形成的原因给我们做了较为详细的解释。
  我国古今的大姓所以成为大姓,都有不同的原因,其原因有时还很复杂,但也不是说毫无规律可循的。大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它们源远流长,姓出多元,分布广泛。以王姓为例,它的来源至少有数十个,其中有黄帝的后代,有王子比干的后代,有虞舜的后代,有历史上少数民族的后代。此外,又有姬姓之王、子姓之王、妫姓之王等。这样一来,王姓由于来源众多,人口自然也就多了。根据一些专家的研究,王姓仅表示血统来源的郡望堂号就有142个,在百家姓中大约是最多的,其中如三槐、琅邪、太原、北海、陈留等都很有影响。张姓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二是大姓在历史上多是国姓,姓这个姓的人统治中国的时间很长,从而形成人口学上的“马太效应”。以李姓为例,历史上先后出现过6个李姓政权,称帝者多达60多个,仅仅一个唐朝,就统治中国将近300年,家族兴旺发达,繁衍出众多支派。支庶既繁,子孙必众;
  三是在古代,帝王之家或名门大姓往往享有人口繁殖的特权,从而也导致了人口数量的膨胀。过去,一些朝代征收人头税,无论老少都要交钱。普通百姓有时因为交不起钱,生了孩子甚至要扔到水盆淹死,形成溺婴现象。据研究,这种现象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很普遍,几乎对劳动力再生产构成威胁。相反,那些帝王之家或名门大姓不仅可以不交税,还能够享受各种特权。比如,在两汉时期,刘姓人就享受过不交税、不服劳役的特权。所以,刘姓人在这一时期膨胀很快,迅速崛起。同样的情况,再如明代的朱姓,在朱元璋开国前人口很少,他的全家人几乎死光,但在他称帝以后,由于有三宫六院的女子为他生孩子,结果一下子有了26个儿子。到嘉靖三十二年(1553)时,仅皇族人口就达到19611个,万历末年更膨胀到8万多人。就这样,在短短的200多年时间里,朱姓的宗室人口就增长8万倍。这种超级繁殖速度,便孕育了我国的一些超级大姓。所以说,一个姓氏中的皇帝越多,他的人口数量就越多。
  还有一个原因是赐姓。在相应的王朝中,由于姓国姓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一些皇帝还特别开恩,拿自己的姓氏作礼物,赏赐给那些有功的人,形成赐姓现象。而那些被赐姓的人也把它当作一种荣耀,被赐姓后心甘情愿地不要自己的祖宗,改姓皇帝的姓氏,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大姓人口的数量。这种情况,在一些大的王朝中是相当普遍的,即使是那些国阼短促的小王朝,也同样有赐姓现象。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中国一夫多妻制度的影响。如果没有这个制度,名门大姓的发展速度就要大打折扣。早在黄帝时,他就娶了四位夫人:一个是嫘祖,一个是西陵氏,一个是方雷氏,一个是彤鱼氏,一连生了25个孩子。到了秦始皇当皇帝时,就是三宫六院,美女成群,王子公主,不计其数。汉高祖、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无论明君昏君,都是这样。连一些知识分子也跟着凑热闹,甚至妻妾成群。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是如此。年轻时因为家境不错,从外地客居长安,也不嫌长安的物价贵。后来找配偶也要年轻漂亮,能歌善舞,什么“杨柳小蛮腰,樱桃范素嘴”,显示了他的风流倜傥。而即使穷得连锅都揭不开的杜甫,也还有两位夫人。这种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不平等引发的生育权利不平等,对我国人口向名门大姓的集中无疑也有影响。
  当然,在某些看似共性的原因中,有些姓氏是例外的,王姓和张姓似乎都是如此。在他们的姓氏当中,并没有多少当皇帝的,家里也没有三宫六院的,为什么也有那么多人口?除了上面提到的源远流长、源流众多以外,门阀氏族制度无疑是王姓、张姓人口大量膨胀的重要原因。
  自东汉以后,九品中正制成为社会选拔人才和官吏的重要制度。人们按照出身和门第分为九等。选拔官吏不看才能,而是看郡望和出身。出身好、郡望高的士族子弟,即使是个酒囊饭袋,也能升官发财;出身差、郡望低的庶族子弟,即使才华出众,品学兼优,也很难跻身于社会上层。一时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现象。士族地主地主凭借着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建立家族体系,使同姓人口大量增加,而异姓家族人口则人丁不旺,没有太多的发展。新增人口大部分集中在王、张等少数姓氏上。

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上古炎帝后裔,属于以先祖称号为氏。庭氏的炎帝传政八代,其后裔有迁徙至中国北部地区者,逐渐与当地土著融合,他们取祖先炎帝的称号“大庭”为姓氏,后将复姓“大庭”省文简化为单姓“大”,形成了大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风姓,出自太昊伏羲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太昊伏羲氏之后裔有诸多以大字领头的复姓,如大騩氏、大隗氏、大嵬氏、大庭氏、大野氏、大陆氏、大心氏、大叔氏、大敦氏、大巢氏、大业氏、大戴氏、大连氏、大廉氏、大费氏、大理氏、大效氏、大利稽氏、大戎氏、大季氏、大繇氏、大姬氏、大敖氏、大康氏等,约有二十四个之多,后有人省文简化为单姓“大”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女真族,出自古渤海国粟末靺鞨族大庭氏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号称谓为氏。
  在古代渤海国舍利女真语中,“大”就是泉水的意思,读音作dā,在女真语中用来尊称长辈,在后来的满族索伦语中则读为dū音。古渤海国后被契丹族的辽国灭掉,其国王族贵胄以先王姓氏为传。
  另外,清朝满洲姓氏中有赫舍里氏,其后人有改汉字单姓为大氏。今山东省寿光市有个村落名大家洼,其中的大氏族人或为炎帝后裔或为满洲族人。少数朝鲜族大姓是以朝语发音注汉字,与我大姓不同。
  得姓始祖:炎帝、大祚荣。

家族名人

触 屏 版